专业提供论文发表咨询,国际出版,英文期刊投稿咨询,SCI,SSCI,EI源刊,A&HCI,SCOPUS等高端学术咨询服务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历史论文发布时间:2012-01-08 09:55:51浏览:61次
摘要:如今,古镇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但保护过程中的过度开发又造成了新的破坏。本文对我国古镇的开发性破坏和旅游性破坏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在规划中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提出“另建新区,新区和保护区间保留分隔区”的保护性开发概念。
关键词:古镇论文,保护论文,开发论文,另建新区,分隔
江苏周庄、云南丽江、山西平遥等古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古镇旅游的开发童话。掀起了古镇旅游开发的热潮,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古镇”出现,人们发现,很多古镇由于过度与草率的开发、盲目的模仿与抄袭,已使其渐渐失去“古”的韵味,原有的格局和建筑被肆意的破坏,历史的沧桑和延续被拦腰斩断。而这一切,都是在“保护”的旗帜下进行的,而实际上这对历史文化古迹的破坏并不小于漠视与忽略。新的东西拆了再建,那还是新的,而历史的东西,如果再建,那已经不是历史了。
1.对已开发古镇的分析论文
1.1我国古镇的开发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镇旅游渐渐兴起,江南古镇周庄以“中国第一水乡”的旗号打响了第一炮,带动了江浙一带的古镇同里、乌镇等纷纷效仿,随即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西递、宏村等古镇也各自因其独特之处在古镇旅游开发中脱颖而出。之后丽江、西递、宏村等古村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及APEC领导人到周庄一游,更是掀起了古镇旅游的另一个高潮。与此同时,江浙一带的南浔、西塘;湘西的凤凰、德夯;福建的永定、长汀;贵州的青岩、四川的黄龙溪等古镇旅游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这股热潮的影响下,其他省市的古镇旅游开发也紧锣密鼓的展开了。但是由于我国的古镇开发还在起步阶段,理论和实际经验都尚属不足,加上在开发过程中过于偏重了经济效益和商业运作,给古镇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1.2“百家旅行社联手封杀周庄”事件论文
2005年3月1日,05年旅游联盟合作峰会在周庄落下帷幕,参加会议的100多家国内各地旅行社老总却发出这样的声音—“不会向游客推荐周庄”。[1]作为江南水乡古镇的龙头,周庄从1986年开始规划以来,一直可以用客似云来来形容。能从昔日的默默无闻小村庄到今日的旅游胜地,国内众多旅行社的推荐和宣传无疑有着推波助澜的功用。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旅社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盛名之下的周庄,原来最大的优势“小桥流水人家”的风韵已经渐渐消失怠尽了。
“古镇周庄面临封杀”的消息宛如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水波,也为当前的古镇保护敲响了警钟。
1.3古镇开发的尴尬论文
不止周庄,规划不合理、保护力度不够、商业运作过大、管理混乱已成为当前古镇的主要问题。正如中国神州旅游集团秘书长刘荣强批评周庄所说的“五米一处猪蹄膀,十米一个阿婆茶,到处都是假古董,满街都是黄三轮。”很多古镇商店林立、人潮滚滚、街道的格局被破坏、新的“老房子”和各种人造比比皆是。人们千里迢迢到古镇,无非是想在古朴幽静的‘世外桃源’,亲身体验一些纯朴的民风和优雅的人文环境。然而,很多古镇的“古风”已荡然无存,千篇一律的“唐宋一条街”、“明清一条衔”纷纷在一些古镇中大兴土木。而在已建成的这一条条“衔”上,无非又是增设了一批卖百货的店铺,充其量是跑堂、老板穿上了古代服装而已,变成毫无特色的商业一条街。很多游人发出了“不如不来”“见面不如闻名”的感叹!无论是古镇的开发还是保护,其根在于“古”字,在“开发”和“保护”中越来越丧失“古”的古镇尴尬的存在着,伴随着有识之士的叹息和心痛。
2.古镇——需要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论文
开发的不当或过度带给了古镇极大的破坏,很多人过于偏激的指责开发给古镇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但其实只保护不开发又是不现实的,古镇要生存并发展下去必须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寻得平衡。
2.1保护要借助开发
2.1.1古镇的保护需要通过开发先行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诚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文化素来具有“不求原物长存”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中国人既忽视建筑物本身的坚固耐久性,同时更热衷于破旧除新。[2]而我国古建筑大多都是木建筑,经历了近百年已很破旧,功能也已不完善,大量老屋被参差不齐的砖瓦房替代,剩下的也摇摇欲坠、开始坍塌。还有过节的爆竹、老化的电线和恶劣的天气,也都严重的威胁着古镇的生存。只有加紧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开发,才能保全有着完整、和谐的历史风貌的古镇。
2.1.2开发让保护与经济牵手
古镇保护的最大的难点就是要大量资金,古镇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文物,它的范围很大,包括一个村甚至整个镇。涉猎的内容也很多,除了包括建筑、街道、各种古物本身的保护外还要注意整体的协调。尤其古镇的最大特点是至今主要性质一是居住场所。这就表明它不能象其他文化遗产那样由政府完全保护统一管理起来,因为它里面还包括里了人的衣食住行这一活动因素。其间居民也不可能肩负起这个责任,且不说一般当前保留较好的古镇大多是偏远小镇,居民自身已极困难,单说对古老砖木建筑的“整旧如旧”的维护,花费就远远大于新建新的建筑,而且老的建筑即使整修过,因其年代原因,也要几年维护一次。在单纯投入庞大资金不现实的情况下,开发无疑是一条可以“双赢”的路子。
2.1.3开发体现古镇价值
北京旅游学院刘德谦教授 在“2004·中国经济论坛--南浔与古镇发展”研讨会上表示:发展旅游是实现古镇价值的最佳方式,是推动保护古镇的最佳手段。古镇遗产有三大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3]这些遗产对于人类而言除了科学研究,还有向人类展示文明的意义,这也是它实现价值的重要体现。文物古建筑具有不可移动性,只有通过开发旅游才可以做到无边界广为传播的功能。这虽然可能不是对古镇保护的最佳方式,但是这确实对现存仅有为数不多的古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人与人、人与景的融会贯通,古镇才能不是一座没有生气的“死城”。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传统、风俗、习惯可能正在逐步失传,而开发规划要保存这些文化并展示给游客,从而使其复兴,并赋予其时代的精神与新的含义。所以只有通过开发,才能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古镇、接触古镇,将古镇的价值展示与人们。
2.2开发要立足保护
2.2.1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原因
“发展古镇的唯一目的,是用来发展旅游,错也!”阮仪三教授大声疾呼。[4]在阮教授的心中,理顺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应首先从端正发展古镇的目的开始。的确做同一件事情,如果出发点不同,结果必然是大相径庭。在对古镇的开发中,我们必须明确开发的出发点。我们开发古镇,不是为了旅游,更不是为了发财,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古镇,保留下历史留下的声音和足迹,让它们更好的存在和展示在后世子孙面前。我们必须保证开发的中心是保护,开发的最终目地和结果都是保护古镇、保持古镇的生命力和原风貌。正是有人在开发中混乱了两者间的关系,才会出现一开发就人为破坏、一保护就冷清破坏的局面,造成保护与开发的对立。2.2.2保护好开发才有意义
我们关注古镇、重视古镇,正是每个古镇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艺术上的价值,有自己的文化肌理和文化结构,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古镇的分布也是遍及五湖四海,更是以鲜明强烈的区域性文化特色来形成独特的风范。而这种风范一方面是通过语言、称谓、观念、习俗等无形的文化形态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建筑、街道、山川、河流、等构成的一系列有形景观要素而体现出来的。我们要保护的也正是这种独一无二。如果开发不当或过于草率,很容易出现古镇风貌渐渐丧失、“假古董”逼退真古迹、人造景观比比皆是的现象。缺乏自身特色的古镇就是没有内在精神支撑的“脆弱的集市”,如果我们把古镇保护成了千篇一律的“商业一条街”,那么我们的保护和开发都已丧失了意义。
3.平衡开发与保护,另建新区,新区和保护区间保留分隔区
3.1规划的概念
一个古镇,或秀丽或深远,但归根结底其灵魂是“古”字,游人到此希望看到和体会的,就是那份邻里相望、鸡犬相闻的古朴和亲切;宁静清远的悠然和安详;历史划过留下的荒芜和沧桑-----所以保护古镇,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它的“古”,而在开发中,常常有一些新的元素搀杂进去,对古镇破坏极其严重。刚解放时,梁思成教授就提出在保护北京古城的工作中“另建新区”,[5]它的意思不是说一点都不能动,而是提出整体保护的概念,并把可能影响的因素以另一种方式与其共存。古镇保护也可以借用这种途径——“保护老镇、另建新区”。这样不仅新区可以更加有发挥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保留了古镇的原始风情和整体风貌。
当前我国的个别古镇的开发已有初步的意识,如同里的仿古商铺街区就避开了村中心,处于刚进村处,但显然新旧两者还是产生了相互影响,刚走出停车场、售票大楼这些现代感十足的地方马上就进入了古香古色的“古镇”;仿古街区的纷乱和嘈杂的氛围延续到了老区深处;老区的沿河同样开满了风味小吃和零散的工艺品;偶见的几条没摆满摊子的小弄倒有些古镇的感觉,但显然是被保护和开发都遗忘了的角落,长满了杂草或窗边墙外挂着空调。所以新、老区之间,加入一定地区进行分隔是必要的,以防开发带来的人群和商业气息干扰了古镇的清静幽深。
3.2规划的理念
规划理念是在古镇开发和保护时,划分主要保护区(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尽量包括整个古镇),以保护为主,力求基本保持原风貌,不作大方面的改动,只作必要的维护整修和加一定的注释;在老区范围外相邻处新建新区,以开发为主,兴建购物、饮食、住宿等商铺和城区,建筑和布局应立足古镇和该地的历史和特色,包含于保护区协调统一的元素。在保护区和新区中间,以分隔区分隔避免新老两区的干扰,该区域不必过大,但要有足够时间和空间沉淀原有的喧哗心情,分隔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比如通过自然地貌——古镇边上有河流,可修建仿古码头,让游客通过一段时间的船渡后到达古镇,即保证了分隔的时间和空间,又增加了古镇游玩的趣味。或者通过文物展示、历时传说等展览介绍区域——分隔的同时让人在进入古镇前就对古镇有了抽象的认识,更加了解这片土地上的昨日的变迁,进入后平面画面和立体感受相溶,更加品味出古镇的韵味。
结语:
刚刚起步的保护古镇历程还在摸索阶段,当所谓的“保护“创造的是这样的古镇模式时,我们需要给予它更多的关怀,探索出最为合适的方式,以保护好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
参考文献:[1]刘春燕.旅行社峰会:古镇周庄面临封杀[J].解放日报集团网;2005年3月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濮婕.探寻中国古镇保护与发展之路[J].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1月17日
[4]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周庄实施“砍蹄”计划[J].新闻综合频道;2005年4月13日
[5]王军.城记[M].三联书店,2003年10月版
《历史论文:保护与开发并重,新区与保护区分离》
文章内容如果没能解决您的问题,可免费咨询在线学术顾问获取最佳解答。
职称驿站郑重声明:
1、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在线人员!
2、本站服务全面,包括期刊推荐、论文发表咨询、出版社出书等服务,如有需要请点击在线咨询。
3、本站凭借多年的论文发表咨询经验,审核、发表成功率高。
4、本站拥有多年国际出版经验,出版服务有保证。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论文发表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历史论文:保护与开发并重,新区与保护区分离
文章地址: https://www.zhichengyz.com/lunwen/yishu/lishi/11045.html
快速预审、投刊前指导、专业学术评审,对文章进行评价
立即咨询校对编辑、深度润色,让稿件符合学术规范,格式体例等标准
立即咨询适用于语句和结构尚需完善和调整的中文文章,确保稿件达到要求
立即咨询数据库包括:期刊、文章、书籍、会议、预印书、百科全书和摘要等
立即咨询让作者在期刊选择时避免走弯路,缩短稿件被接收的周期
立即咨询根据目标期刊格式要求对作者文章进行全面的格式修改和调整
立即咨询帮助作者将稿件提交至目标期刊投稿系统,降低退稿或拒稿率
立即咨询按照您提供的稿件内容,指导完成投稿附信(cover letter)
立即咨询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闁硅埖娲濋惁鏃堟焽椤旂虎鍞搁柨娑虫嫹1211130760@qq.com 冀ICP备16002873号-3 站长统计